开山开股东会的时候,会有很多机构投资者去问在场的专家,为什么选择开山?而回答往往是:从来没有看到过一个公司有这么强的执行力,并以这么快的速度推进技术创新,把很多想法变成产品。
作为开山集团的董事长,曹克坚说,开山有“四个不”:我们从来不做房地产,从来不给人家担保,我们不涉及不熟悉的领域,也不去炒股。如果大家做企业能静下心来,就可以吸收全球最好的人才,中国一定同样可以制造出最优秀的产品。他说,在开山上市前,他们提出了一个愿景,即五年成为世界一流的压缩机公司,十年成为世界顶尖的压缩机公司。当时很多人质疑开山是否有这个能力。
现在,曹克坚仍毫不避讳地说:“我的梦想就是把开山做成世界最顶尖的压缩机制造商。”
找对人做对事
如果时光再倒退几年,曹克坚说这话的底气或许不如现在,但历经五年的发展变化,以及一批优秀人才的加盟,让他更加相信成功就在不远处。
这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开山集团副总裁,开山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汤炎。
用曹克坚的话来说就是:“没有汤博士,开山肯定还会沿着既定的方向往前走;但汤博士的加盟大大缩短了开山同国际顶尖品牌的差距,使开山一下子就站在了世界压缩机技术的前沿。”从上市时开始计算,开山正朝着五年目标奋进。到现在为止,上市两周年,公司市值大概增长了70%~80%。
开山集团目前有两大块业务,一块业务是机械制造,另一块业务就是压缩机产品。
作为气动凿岩机行业的隐形冠军,大约40%~50%的市场都被开山占据。压缩机业务第一类是空气压缩机,开山大概用了三四年的时间把公司做成了中国空气压缩机领域规模最大的企业。
曹克坚说:“我可以非常骄傲地说,我们是世界最优秀的空气压缩机公司!”他表示,用数据来描述,开山是全世界惟一一个可以把所有的空气压缩机能效做到一级能效的企业。开山的能效水平比大多数的跨国公司要高出20%~25%。而这个数据不是开山自己发布的。
第二类是中央空调产品,开山的技术可以使每一个中央空调螺杆冷水机组都做到一级能效。
第三类是工艺气体压缩机。开山的产品比国内的同类产品省电15%以上。
第四类是开山新开发了一款革命性产品——螺杆膨胀发电机,它可以把80度以上的热水、热液体以及没有压力的蒸汽高效的发电。
为什么能在这四个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曹克坚自问自答道:“这些都应该归功于创新,归功于我们有明确的目标和定位。”
全方位创新
从曹克坚的表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出,首先开山的创新在运营模式上——建立了“北美研发,中国制造”的独特模式。
比如开山集团把研发中心放到美国,进行分布式人才管理,所有的专家都在其居住的城市里建了实验室,进行研究,最后由开山上海的本土团队去对接,变成产品。通过这种模式,开山集团在短短三年时间,开发出大量的产品。
目前开山已经有两位“千人计划”成员,马上还有一位世界最顶尖的稀土永磁电机专家会加入开山。
曹克坚表示,今后开山的压缩机产品大半会装上稀土永磁电机。他认为现在中国的高效电机推广很难,超高效电机推广更难。而早在1998年,美国人就强制使用高效电机了,2009年美国人开始强制使用超高效电机。
其次就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说白了就是有了好东西,如何推广的问题。合同能源管理,大家都不陌生,但是真正做到的其实不是很多。
开山去年有2.5亿元的合同是由能源管理业务开展的,而其中的关键就是有核心的节能技术和核心的节能装备。
曹克坚说,卖能效高15%~25%的空气压缩机产品,他们的做法是,直接到用户工厂去,让其把机器换成开山的;但是对方需要把原来的用能情况测好,测好了以后省多少电,双方都确认了。最终结果证明,与开山合作的用户可以获得巨大的收益。
在曹克坚看来,现在中国面临最大的问题是资源环境问题。中国的资源紧缺已是共识,能源又过度消费。比如传统能源煤的消耗量就非常巨大,而且烧煤会产生大量的PM2.5,有大量的硫、二氧化碳出来,实际上京津冀地区,努力的方向就是煤改气、煤改油。
所以开山就以此为切入点。假设所有的压缩机产品能把能源使用效率提高15%,换算一下,这一数字是非常可观的。
曹克坚说,其实中国人是很精明的,也有足够的环保意识,一旦认清楚了,推广是非常顺利的。他举例说,原来有一个上市公司以前用的是进口设备,而去年半年用了5个月开山的机器,省了很多电费。他们就下发一个文件,不再招标了,以后就用开山的产品。“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大家都觉得很难,风险很大。但我们觉得只要你真的有好东西,真正为用户创造价值,其实推广并不难。”
对于大家现在普遍反映的产能过剩问题,曹克坚直言:“一点都没有过剩。”在他看来,中国制造业面临一个重大的机遇就是技术水平的提升。只要产品创新足够好,就一定不会过剩。比如去年压缩机产品同行企业都下降了15%~40%,但开山是正增长,一正一负比起来,领先地位就完全显示出来了。
不光如此,开山产品在国外也获得了巨大成功。所以曹克坚认为,过剩是一件好事情。不过剩,消费者如何会有选择的空间?不过剩,怎么能促使企业进行持续的技术创新?而与此同时,整个产业也会通过竞争促使每一个参与竞争者提升技术水平。
如此良性循环,相互作用,才能提升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水平,真正实现中国制造的强国梦。